剖析y世代
讀者文摘 朱凱欣 撰

你可以討厭Y世代的自負,也可以欣賞他們的自信,但他們對企業發展的衝擊,是每一個X世代管理人都不能逃避的問題。

Y世代是指出生於一九七八年至一九九四年間,現年十三至二十九歲的年輕人,他們一般被視為「新新人類」。在台灣,他們亦經常被稱為「六年級生」和「七年級生」。根據台灣內政部及香港政府統計處統計,Y世代人口目前分別占台灣和香港總人口的二成四及二成三,在勞動人口中占有頗重要位置。

 

與戰後嬰兒潮出生的X世代不同,Y世代年輕人大多在父母的計畫生育下出生,兄弟姊妹比上一代少,他們從小享受更多父母的關愛和重視,因而發展出較強的自我價值,並將家庭給他們的重視帶到職場上,期望公司重視他們的存在價值。

 

「老闆只會在細節上要求我,例如回覆客人信件時,必須用新細明體,字體必須是十號,實在太拘泥和浪費時間了!我非常盼望工作上能有更多發揮空間,不想常常被當成小孩看待。」台灣的李家怡(註)加入目前任職的貿易公司不到三個月,已感受到公司的企業文化和老闆的思維,與自己的性格存在不少衝突。

 

新人類新思維

大學畢業至今六年,李家怡共轉換過五份工作,最長的維持兩年多,最短的只有半年。「我同意常換工作會影響別人對我的印象,但我也相信,年輕人多嘗試沒什麼不好,可以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工作。」如果發現公司與自己的理念不合,或者自覺得不到應有的重視,Y世代通常會選擇另謀高就,用行動證明自己的價值。李家怡不排除會再次轉換跑道。

 

事實上,李家怡的想法並非個別例子,偏高的工作流動率,已成全球共通的現象。企業若希望吸引和挽留年輕又具潛力的人才,就必須了解Y世代的特性,從而在管理模式上做出相對應的策略。據香港米高蒲志國際有限公司調查,七成七的香港雇主表示,「挽留員工」是他們二○○六年的首要目標。

 

香港政府統計處於二○○六年六月刊登的《就業人士轉工情況》報告書中亦提到,在統計前十二個月內曾轉換工作的人士中,三十歲以下就占三成多,可見挽留年輕員工已成為雇主當前一個嚴峻的挑戰。台灣行政院主計處二○○六年五月公佈的統計顯示,該年度二十九歲以下曾轉換工作的年輕人,超過二十七萬人,約占總體就業人口的百分之二點七,相對較香港溫和。然而,今天的雇主和管理人,不能再期望年輕員工會因為忠誠而放棄尋找自己的方向,在同一個機構一待就是十年八載。

 

方筱汶在香港投資銀行擔任副總裁,經常與二十來歲的同事一起工作,對新一代的行事風格頗有認識。她說:「他們很清楚自己想得到什麼,每天工作是為了前途,而非抱為老闆打工的心態。他們不相信公司會給他們長遠的保障,只眼公司能提供什麼機會;相信自己有能力,就不愁沒出路。」

 

學歷高 自信強

相對他們的父母,Y世代沒經歷戰後的困苦,不愁衣食,且大多具有大學以上的學歷,懷對前景樂觀的心情長大。這受過高等教育、具廣泛技能的年輕人,打自信旗號,在他們眼中,幾乎沒什麼是不可能的。他們大多視工作環境為試煉場,藉此探索方向。目前在台灣一家機構擔任主管的鍾雅琳負責管理和培訓新人,她不諱言,在訓練新人的過程中,發現Y世代比起年長的同事,較少預設立場或自我設限,不怕跨出第一步。問題只是:他們是否有足夠的抗壓性,能夠堅持下去。根據她所屬單位去年第四季的統計,二十個年齡從二十三至二十九歲的新人中,最後留下的只有一人。

 

最明顯的例子是,在Y世代的腦海裏,工作已不單單是為了生存;他們更講究和追求良好的生活品質。因此,他們常掛在口邊的說詞是,他們不是不能刻苦耐勞,而是他們比上一代更懂得質疑刻苦耐勞背後的意義,不會為工作盲目犧牲個人生活空間。台灣的鄒瑞芳形容得頗為有趣:「生活就像電腦的記憶體切割一樣,百分之三十是感情,百分之二十是交友,百分之四十是工作,所以不應只是追求工作滿分就行。」

 

要吸引這充滿能量的年輕人安安分分地留下來,企業和老闆非得花點心思不可。不少人才競爭激烈的專業服務企業,已開始配合年輕員工的需要和期望,設計出多元化的工作環境。以香港史密夫律師事務所為例,該公司了解到年輕人有擴展視野的需求,就容許見習律師在兩年實習期內,到國外的律師事務分所工作,更鼓勵他們從中了解他國的政治、經濟和文化,該項政策一直廣受歡迎。

 

新期望新對策

被視為「草莓族」的Y世代,常有很多地方令前輩們看不順眼。「以前要是有人肯讓我們去面試,我們高興都來不及了;現在我打電話請年輕人來面試,他們會要求改時間、表示沒空,甚至說要再考慮看看!」鍾雅琳說起來義憤填膺。這穿短褲背心、細高跟鞋、化濃妝去面試的年輕人,的確令許多主管感到頭痛。

 

如此看來,要化解兩代矛盾,企業主管必須認清Y世代年輕人的特點,以及他們對上司、同事的期望。在大部分家庭只生育一、兩個孩子的的年代裏,他們是家庭的核心成員,習慣被父母尊重,以平等的方式與長輩相處。同樣地,他們也希望在工作地方被尊重。鄒瑞芳帶點氣憤地說:「有些年長的同事喜歡倚老賣老,一副『我比你大,你就要聽我的』態度;年紀大,不見得一定是對的吧?」

 

香港的方思欣則認為,與其費力駕馭Y世代,倒不如想想怎樣將他們融合在團隊裏,只要能激發他們的潛力,令他們在工作上獲得成就感,就能化解兩代的矛盾。

 

她說:「職級在我之下的年輕同事雖然年紀比我小,但不會事事都聽我的,或時刻受我差遣。他們有自己的個性和工作模式,但如果我禮貌地吩咐他們幫忙做事,他們會很樂意去辦,很多時候表現會更超乎我的期望。」

 

Y世代認為,朋友比什麼都重要,所以一個令他們有親切感和歸屬感的工作環境,就很具吸引力。香港安永華明會計師事務所在照顧年輕員工方面,設計了一個支援架構,新加入的員工會被分派「表現指導員」、「職業指導員」及「朋輩支援者」各一名,以協助他們改進技能,累積工作經驗,建立工作網絡,以及解答工作疑難。這一系列的資源分配,無非都是為年輕員工提供和諧的工作氣氛和適當的支援,增強他們對公司的向心力和歸屬感。

 

如果細心觀察,你會發現Y世代個性突出,在大方向上比較有主見、目標明確,但耐性與持久力似乎較上一代遜色。說到底,討論不在「誰比較優秀」,而是「怎樣善用各自的優勢」。要在工作環境裏將兩代磨合並非易事,Y世代難免在職場上碰釘子,而主管失敗的經驗亦比比皆是。然而,倘若Y世代的樂觀、自信、幹勁,對工作和生活的要求和態度,能為工作環境帶來正面的衝擊和改變,長遠來看,必然會為企業和每一位員工帶來好處。

 


資料來源:全球華文行銷知識庫  2007.11.10 -讀者文摘 剖析Y世代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http://www.cyberone.com.tw/ItemDetailPage/MainContent/05MediaContent.aspx?MMMediaType=readersdigestMG&MMContentNoID=45887




七年級? Y世代?
我同意這樣的分類嗎?想必這答案聽來不會是太動人也很難出現妥協的語態。

自信,我同意。不過有很多數是因為不知天高地厚,如果這算優點,也無妨。
有主見,絕對同意。希望獲得尊重卻不太懂得尊重他人,特別是對於倚老賣老的長輩,更是不願屈從。
目標明確,思維創新,頂多是百分之七八十的比例吧!那些渾噩醉生夢死紙醉金迷的,想必比上一代更多。
活力 衝勁 這些年輕一輩該有的特質,何需贅述?
沉穩、耐性,這些要磨到沒有稜角 圓融處事 已屆中年的定力,年少就要擁有會不會太過苛求?

對於開創與拓荒,我想我們擁有力量;但對於尊重世界與大自然,敬重先驗者,實則差遠矣。

還是那句老話:只有讀書(工作)不娛樂,聰明小孩變呆瓜。
反觀 這一代 我們玩樂得夠多夠本了,太過聰明,該學習怎麼彎腰挽袖親力親為,別滿腦子不服氣‧‧‧

想 想   再 出 來!!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^Miu^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